第十七章 进槐树镇
“爹,你今天先跟高山哥学一学怎么看窑吧,明天我和娘要跟高山哥去一趟镇上,高山哥去卖炭,我和娘去买些家里要用的东西。” 丁三锁点点头,“中,爹会好好学的。”说完又有点心虚地问高山,“不难学吧?把炭烧坏了可糟糕了。” “哈哈,三叔,不难学,主要是掐好时辰就行,到了啥时辰就做啥事,只要这个别弄错,炭就烧不坏。” “有了这个窑啊,烧炭真是容易多了呢,感觉一个人能顶十个人用,烧出来的炭质量也特别好。” 对于丁小白能想出用窑烧炭的法子,高山还是相当佩服的,虽然小丫头一直不肯说出这法子是怎么来的。 他不知道的是,丁小白连爹娘也一样瞒了,理由跟对他说的一样,这是秘密,让他们不要追问。 “二丫,既然好炭能卖出这么高的价格,那咱们再多开一个窑呗,你爹我有的是力气呢。” 有了赚钱的法子,丁三锁自然想要多赚点,这也是人之常情,家里实在是太穷了,丁小白却摇了摇头。 “爹,咱们出的炭只是往镇上卖,镇上才有几家大户,能用多少炭?这是赶上年节好,兴发城出产的炭不多,咱们才拣了个便宜。” “再说那些人家也不一定就买咱家的炭啊,或许有人已经早早在兴发城里买好了炭备下了,咱们烧多了炭卖不出去有啥用,不是白费了力气?” 丁三锁和自家媳妇儿一样,是连槐树镇都没去过的,他自然想不到木炭也可以卖到更远的地方。 以前家里也去过镇上买东西或者卖东西,但这样的好事儿哪能轮得上他,大哥和四弟都抢着去呢,多少能抠出几个铜板喝点小酒。 所以丁三锁觉得闺女说得很有道理,虽然多少有些遗憾,但他还是听从了闺女的劝告,不再惦记着多开窑了。 余下的时间,丁三锁跟着高山学看窑,李小禾呆在这儿也没事儿干,就打算自已去开地了,多开出一分算一分呗。 丁小白就带着弟妹去陪她,到了娘亲开荒的地方,她才发现这里离自已每天下山的路口不远。 同样在山脚下,从路口往右走出三、四十米就到了,几乎是正对着自家的房后,离家里也就是隔着几十米距离。 “娘,怎么把地开在这儿了,离咱家也太近了吧?”丁小白其实是想说,离老太婆的家也太近了些。 “就是想要近一点啊,这样照顾起来也方便,中午也不用你大老远的来送饭,我和你爹回家吃就行了。” “再说你身子骨弱,也省得你大热天的来回跑,万一再中了暑,娘亲还不得急死呀。” 丁小白心里叹息了一声,爹娘的想法是好的,但跟老太婆的家离得这么近,等到有了收成,那一家人肯定立马眼红。 那一家都是懒的,靠着爹娘这么多年,哪还能种好地,肯定种得一塌糊涂,到时候少不了又是一番罗乱。 不过这话现在还真就没法说,事情没到眼前,就自家这对包子父母,肯定觉得自已想多了,亲生爹娘不至于的…… 转过天,丁三锁跟大女儿起早上了山,亲眼见着出了一窑新炭,他真是又激动又兴奋。 丁小白还特意检查了一下炭窑,毕竟只是在土里挖的,当时是冻土不会塌,可现在已经烧了两天了,真怕加热后土松了塌下来,那这一的窑可就瞎了。 好在她几番敲敲打打,发现经过快速加热,窑壁不但没松,还像是烧出了一层硬壳,她的担心才算是消了下去。 几个人又重新装好了一窑的木料,丁三锁跟着高山学着架火,又听他嘱咐了一遍,就留下来看窑了。 丁小白和高山各自背了一个背篓,高山的背篓是满的,丁小白的只有半篓不到,高山怕她背不动。 这一窑炭只损失了不到五分之一,手艺又长进了不少,看来从明天开始,就能满窑都是成炭了。 回家叫上了娘亲,又嘱咐了弟妹关好院子插好门,无论谁来都不许开,正屋的人也不行。 上次就是丁大山听到他俩说话声音,领着丁大江跑过来叫门,两个小的觉得堂哥来了不给开门不好,结果让人欺负得那叫一个惨。 李小禾抢走了女儿背上装炭的背篓,还要高山给她匀一些,高山没应,他是男人呢,虽然今年也才十三岁,个头却已经跟丁家三婶一样高了。 三个人也没再耽误,直接奔了槐树镇,丁小白以为槐树镇会离村子很远呢,结果走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。 他们是步行的,没有坐牛车,所以也不用交车马税,进了镇子就跟高山约好地点分了手,他去卖炭,她和娘去买些家用。 昨天卖的银子都在她身上搁着呢,当然,她给藏在空间里了,只有藏在那里才是谁也偷不去的。 原本丁三锁怕她小孩子家家的,再把银钱揣丢了,就让她把银钱交上去,让李小禾收着。 结果李小禾看到那么多的银钱,东找西翻的,觉得藏在哪都不合适,好像只有带在身上才安全。 可是这么多的银钱,她又担心自已揣不好,就想着干脆让丈夫揣着吧,好歹一个大男人,总比自已揣着保准些。 丁小白不干了,虽然这几天丁三锁的表现不错,但那种愚忠愚孝的观念是深埋在骨子里的,一时半会儿的很难改变。 真怕他什么时候又昏了头,被老娘哭嚎几声,就把自家的银钱乖乖交出去,丁小白对他是半点也不放心。 “娘,我有地方藏,还能保证谁也找不到,银钱就放在我这里吧。”丁小白并不是商量的语气,而是肯定句。 想着这些银钱都是闺女赚回来的,李小禾倒是没什么想法,却担心丈夫不高兴,赶紧看了他一眼。 丁三锁虽然还是有点担心闺女揣不住钱,但他和媳妇儿一样的想法,钱是闺女赚的,她想收就收着吧,大不了自已多提醒着些。 就这样,丁小白成了丁家三房的小金库,兜里有钱心不慌啊,不管是进了什么铺子,虽然衣着不怎么样,她的腰板却都挺得笔直。 偶尔也会遇到以貌取人的,看他们娘俩穿着撂补丁的粗布衣服,小二会粗言粗语,甚至不愿意理睬。 遇到这样的店铺,丁小白也不理他,只管看东西,有相中的就喊掌柜的来谈价,掌柜的说有伙计,她就高喊着伙计不理人,给人上足了眼药。 买好了针头线脑,锅碗瓢盆,丁小白就奔了一家卖布的铺子,“娘,咱们去买些布和棉花吧,做几套棉衣。” 他们一家人身上的棉衣,都是正屋那边替换下来的,就没有一件是保暖的,即便娘亲每年都洗好晾晒拍打,也没起到什么作用。 “身上还有穿的呢,别花那个钱了,等明年家里条件好了,再做新衣服也不迟啊。” 除了当姑娘的时候,在娘家做过两套新衣服,从嫁进丁家就再没见过新的,李小禾已经习惯了穿旧的,看见了新布料反而不习惯,更舍不得花这个钱。 “娘,弟弟妹妹都还小,衣服不保暖很容易得病,万一留下了病根,花多少银子也补不回来了。” “咱没钱也就算了,现在手里有钱,怎么也不能再让弟弟妹妹亏着不是,没必要让他俩受这个委屈呀?” “再者说了,换下来的旧棉衣也不是就扔了,咱家被子里的棉花也不够,拆下来的旧棉花可以絮进被子里呀。” “也可以用它做棉鞋做棉手套,瞧瞧咱们脚上的棉鞋,不是露了脚趾头就是后帮都磨烂,穿跟没穿似的。” “还有啊,你和爹爹每天去开荒,手都冻坏了,爹爹的手上都是口子,你耳朵上也长了冻疮,所以帽子和手套是一定要做的。” 丁小白不遗余力地怂恿着娘亲,赚钱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嘛,明明兜里揣着钱,却还要过之前那样的日子,那她赚钱干嘛呢? “棉手套?是什么东西?”李小禾好奇地问道,棉帽子她是知道的,可那个棉手套她却没听过。 “就是戴在手上保暖的啊,娘亲没见过吗?”丁小白万万没想到,这个时空竟然会连手套也没有。 之前高山给她用棉布条缠手,她只以为是因为家里穷,做不起手套呢,原来竟是根本就没这个物件。 “没见过,连听都没听过,你是听谁说的这个东西?”只顾着问问题,李小禾迷迷糊糊地就跟着丁小白进了布庄。 “噢,那个……我是听高山说的,他是听他爷爷说的,听说他爷爷出过远门呢,可能别的地方有这东西吧。” 趁着娘亲还没醒过神儿,丁小白赶紧指着柜台上的布料,“掌柜爷爷,这两种棉布多少钱一尺?还有这个棉花是怎么卖的?” 老掌柜的那边报了价,丁小白就习惯性地开始讲价,“您给便宜点吧,我多买些,这种粗棉的要一匹,这种细棉的要半匹,花纹的要十尺,还要十二斤棉花。”